至中間內容 至網站導覽

食農教育
紅豆

學名: Vigna angularis (Willd) Ohwi & Ohashi

英名: Adsuki bean, small redbean

科名:豆科

別名:小豆、紅小豆、赤豆、赤小豆

紅豆在中國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,其植株亦具有良好的根瘤菌群,可以改良土壤。紅豆喜歡溫暖的環境,不耐低溫,但經過多年品種改良後,已適合在亞熱帶種植。西元 1950 年前,紅豆在臺灣只零星分布栽植於山地,但由於紅豆生長期短,從播種到收成只需 90 天左右,因此 1960 年開始農民試著在秋冬水稻休耕後進行裡作栽培,此後紅豆便成為經濟性栽培作物。

紅豆的產銷地區主要侷限在東南亞,種子是主要的食用部位。紅豆在中藥中被稱作「赤小豆」,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赤小豆心之穀也,性下行、通小腸、利小便、行水、散血、消腫、排膿、消熱、解毒、治瀉痢及腳氣、傅一切瘡毒、解酒 ... 。」但在中國、臺灣或日本等地,紅豆的主要用途以製作甜食為主,紅豆種子可做成豆沙、羊羹、紅豆湯、冰製品或糕餅製品等各種甜食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日本紅豆消費量頗高,年消費量約 11 萬公噸,每年每人消費量平均約 1 公斤,而臺灣消費量約僅日本的十分之一。

早期的臺灣紅豆僅供國內消費,管制出口。西元 1975 年政府首度開放紅豆外銷日本, 1978 年的外銷量高達 23,000 公噸,全國栽培面積幾近兩萬公頃,佔當時紅豆產量的三分之二,但之後由於日本開始限定配額,且我國生產成本高昂,無法與中國競爭,使得臺灣紅豆銷日數量年年減少。目前臺灣的紅豆主要產區以屏東縣為主,全國一半以上的紅豆產自屏東。

資料來源: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-農林漁牧

紅豆

BACK
版權所有©2020臺北市政府教育局˙最佳瀏覽:畫面1024×768以上˙更新日期:113-04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