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中間內容 至網站導覽

節慶飲食
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

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 張幸真 助理研究員


與食物最有關係的三個重大節慶,分別是吃年糕、領紅包的春節;吃粽子、划龍舟的端午節和吃月餅、賞月的中秋節。


其中,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,恰巧是春夏交接之際,炎熱潮溼多雨的季節,正是細菌孳生的季節,古代衛生醫葯不發達,這個時節常常引發疫疾,古人迷信是邪魔作祟。因此,傳統習俗上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住家門口都會懸掛菖蒲、艾草和榕枝,並且飲用雄黃酒,以雄黃在小朋友額頭畫「王」字,縫製香包配戴在身上,以求驅邪避惡。


端午節開始划龍舟吃粽子,是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開始的,為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屈原原名屈平,出身楚國貴族,也是有名的詩人,曾受楚懷王重用,受封為三閭大夫。秦國向東拓展領地時,他主張團結六國對付秦國,但是楚懷王不但不聽,反而疏遠屈原;後來楚襄王繼位後,愛國的屈原繼續上書建言,楚襄王卻仍然聽信小人讒言,將屈原流放到汨羅江流域。悲傷的屈原,常常徘徊江畔嘆息,吟詠著「舉世皆醉唯我獨醒,舉世皆濁唯我獨清。」將心情寄託於《離騷》、《楚辭》等詩詞作品中。


不久,聽聞被秦國幽禁的楚懷王去世的消息,屈原就抱著石頭,投汨羅江自盡。百姓知道消息後,紛紛來到江畔,希望合力拯救屈原,可惜無法如願。為了保護屈原屍體不被魚蝦吃掉,漁夫們在江上划著龍舟、敲著鑼鼓,希望將魚蝦趕離;婦人們以粽葉包裹米飯,作成粽子,投到江餵給魚蝦吃,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。由於屈原投江的日子,是在五月五日端午節,為了感念屈原愛國而死的高尚情懷,此後每年在端午節時會舉行划龍舟比賽、進行包粽子活動,以紀念屈原。這就是端午節時要划龍舟吃粽子由來。


BACK
版權所有©2020臺北市政府教育局˙最佳瀏覽:畫面1024×768以上˙更新日期:113-09-26